电话:0571-64286998 0571-64289998
邮编:311509时间:2017-06-29
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失水增加,粘膜上的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可能导致气道堵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主要采用湿化液间歇滴入或微量泵持续泵入法来湿化气道。2007年3月起,j9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改进传统的湿化方法,使用微雾喷雾面罩在气管切开处给氧,气管套管带管时间平均缩短,即可使患者气管切开后至拔除气管套管的时间平均提前3天,从而减少了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在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除外脱离呼吸机后病情加重又重新使用呼吸机者,病人或家属不愿意配合者,因各种原因中途放弃治疗者,符合条件的入选病例共90例,均为颅脑疾患昏迷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监护、低流量吸氧、脱水,抗炎、鼻饲、每2h翻身叩背等常规治疗护理措施;气管套管均采用一次性套管。疾病分布:脑出血65例,重型颅脑损伤25例;年龄分布:13~83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2方法
90例病人按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为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病房行气管切开病人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8~73岁,平均40.3岁,采用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每小时用注射器滴入湿化液3-5ml,鼻导管给氧;
B组为2006年2月~2007年2月在病房行气管切开病人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69岁,平均49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液每小时3-10ml,鼻导管给氧;
C组为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病房行气管切开病人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13~83岁,平均48.7岁,采用带有延长管和雾化面罩的氧气雾化湿化气道,使用时,将氧雾化装置按说明书连接,然后连接给氧装置,将雾化面罩置于气管切开处湿化给氧,氧流量为3-5L/min。
3结果
对气管切开病人用面罩氧气雾化湿化气道,在发生刺激性咳嗽与痰痂形成方面、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平均插管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附表)
4讨论
4.1间断注入湿化法的缺陷
气管切开病人在临床上常采用间断注入湿化法1~2h用注射器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由于一次用量大,速度不易控制,病人易出现刺激性咳嗽及黏膜出血,咳嗽时将湿化液及吸氧管咳出,影响湿化及吸氧效果,间断和定时气道湿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气道的干燥缺水,但不能满足人工气道需要持续湿化的需求,痰液粘稠易干燥结痂,而且气道内滴药执行过程中,如遇责任心不强的护士,会出现漏滴现象。另外,采用传统间断滴入法的病人,套管口覆盖的湿纱块液容易移位,且有文献提到,在气管切开口覆盖了1-2层湿纱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二氧化碳的排出,造成病人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还会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这些问题显示了间断滴入湿化法的缺陷。
4.2 微量泵持续湿化的缺陷
将微量泵固定在床头,输液器管连接除去针头的头皮针胶管插入气管内深度为6~8cm,固定在气管套管旁,湿化液通过头皮针持续恒速滴入气道,每小时约2~10ml。微量泵持续湿化,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从而降低了痰液粘稠度,使痰液稀释易于自行咳出,保证了气道通畅,可弥补传统方法滴药速度不均匀的特点,减轻病人的不适。但是,持续微量泵入湿化液,要根据病人痰液性质来调整泵速度,从而控制气道湿化的程度,以免造成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等现象,所以在临床护理上,对痰液性质的全面观察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在临床上往往由于湿化程度难以把握导致湿化过度,从而易引起肺部感染和气道黏膜出血。
4.3氧雾化湿化的优点
改良的新方法是使带有延长管的微雾氧雾化面罩置于气管切开处湿化气道,本方法采用的氧雾化的工作原理是:将湿化液分散形成微雾,悬浮于气体中,伴随吸气动作,吸入呼吸道和肺组织,湿化气道,降低痰液粘稠性。有文献报道,气雾的液滴在气管,支气管的沉降深度,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微粒越小,越能进入到呼吸道的深部,而用微雾面罩,气雾中产生的雾滴微小,与传统的吸入疗法相比,不仅其肺沉降分布面成倍增加,而且均匀分布在肺的不同部位。本方法的优点是小雾量,雾微滴,持续雾化,并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即氧疗和湿化,既可维持血液中氧分压的稳定,又可有效湿化气道。且这种方法可使微雾与黏膜有广泛的接触,疗效更好。另外,微雾的吸入使病人达到了持续均匀的吸入效果,缓慢移动的云状微雾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所以气管切开病人应用面罩氧雾化湿化气道,能将吸氧和湿化结合起来,使管道的护理得到了极大地简化,可有效湿化气道,控制呼吸道感染。